当前位置 > 首页 > 资讯

历史上大多宰相,在巨大压力下的第一反应,不是反抗而是投降

平心而论,东方大国的政策,在世界各大国中是最稳健且最有可持续性的。而东方大国的网络氛围,远比一些人称赞的外网要理性。可是最近一段时间,网络上涌现出一股风潮,痛骂东方大国的网民,是蠢昧野蛮的义和团,要坚决予以打击。

历史上大多宰相,在巨大压力下的第一反应,不是反抗而是投降

很多人认为,这是1450在作怪。当然有这样的因素,但这不是主因。主因是,很多人在遇到问题时,第一反应不是面对,而是逃跑。

这些人不但不敢反抗,也非常恐惧有人提出要反抗。因为这会进一步刺激到他们内心深处最恐惧的东西。所以,他们不会指责对手,而会疯狂攻击有勇气反抗的同胞,以此来缓解内心的恐慌。

这种奇怪的心理,其实并不罕见。不光普通人如此,很多高手也避免不了。喜欢玩竞技游戏的人,肯定都会熟悉一种场景。哪怕是世界顶尖高手,在决赛和半决赛中,超过一半人都会因为心态出问题而发挥失常。能够稳定输出,不受环境干扰的选手,实在太少了。

如果看政治历史的话,会发现类似的案例特别多。一些不够坚强的领袖,甚至会在大敌当前时,因为恐惧,连基本决策都无法完成了。

历史上大多宰相,在巨大压力下的第一反应,不是反抗而是投降

大明末年,祟祯皇帝不管是议和还是迁都,都可以渡过难关。但这两个选择,整个朝廷商议了很久却无法执行。这无非是祟祯完全不敢承担责任,与大臣相互推诿罢了。

当清军打到江南时,执掌南明大权的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表现,被一些人描述的可歌可泣。可真相是,当清军兵临城下,面对将军们的请求和建议,史可法不作任何回应,也不部署正常的防御工作。于是,所有人茫然不知所为,导致军心涣散。史可法亲自镇守的杭州城,连一天都没有坚持下来,就沦陷了。

历史上大多宰相,在巨大压力下的第一反应,不是反抗而是投降

按照史书上的说法,炮击城西北隅,城遂破。也就是说,清军大炮一开火,都没怎么战斗,杭州这座多次作为首都的巨城,就被拿下了。

很多人读到这段历史时,困惑不已。因为当时的南明军队,还是很强大的,史可法的立场好像也没问题,但怎么输的这么难看。其实没什么难理解的,史可法,就是被吓傻了而已。他在空有民族气节,但事到临头,并没有真正的勇气去执行。

其实在我们当代的邻国,也有一个缺乏勇气的案例。

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,在第一次担任首相时,都超过50岁了。但日本媒体,还在担忧他太过年轻担当不了重任。果然,在短短不到一年的任期内,安倍多次因为压力过大而出现问题。最后,各种打击之下,安倍出现溃疡性结肠炎,无法正常履行首相工作。

在第二次担任首相时,安倍坚强了很多,开始敢于用各种办法和美国周旋。当然,他还是不敢正面有所表示。

历史上大多宰相,在巨大压力下的第一反应,不是反抗而是投降

安倍已经是过去30年中,日本骨头最硬的首相了。他的表现尚且如此,很多人还指望日本能起来反抗美国,摆脱美国控制,不要当美国炮灰,祸害东亚。日本人不是不明白这些道理,而是不敢,也做不到。

所以说,历史上提到那些牛逼的领袖时,都是说一代雄主。因为斗争到最后一刻,双方缺乏的不是计谋和力量,而是坚韧的性格,和彻底的执行。

这样的领袖,可能各方面都有所欠缺,看起来也很朴素,但却往往能带领整个民族或部落,渡过难关。而那些神采风扬,平时为所有人所歌颂的人物,往往会在真正的挑战面前垮掉。

下面再举几个例子,让大家看看那些被称为肚子里能撑船、气量很大的宰相和高官们在绝境面前是如何选择的。

1,隋朝末年,各地义军风起云涌。纵横于河北、山东、河南的窦建德,是其中极为强大的一支力量,有资本争夺天下。但没想到,窦建德在虎牢关战败,被李世民生擒。

这时,窦建德的夏政权,实力还很强大,根基很深厚。主张拥护窦建德养子继位,继续战斗的文武官员非常多。也就是说,当时的夏政权,就算没了窦建德,也可以继续战斗。

但是宰相齐善却力排众议,主张投降。他认为,这是天意,反正都要亡国,何必再祸害人间。他花了三天三夜,把窦建德积累的财富,发放给大家。然后,他解除军队,率文武官员,携带八颗玉玺,投降了。

历史上大多宰相,在巨大压力下的第一反应,不是反抗而是投降

不过,窦建德深得河北人心,当地人民并不太想接受大唐的统治。哪怕窦建德死了,也有很多人怀念他。于是,河北人民又起兵反抗大唐,并且赶走了齐王李元吉,直到他们再次被李世民打败后才投降。

2,周世宗柴荣,刚继位时内忧外患。契丹后汉,趁机联合进攻。柴荣在军情不利的情况下,果断反击,大败契丹与后汉的联军,一战定江山。

此后,柴荣击败后蜀、三征南唐、北伐辽国,全部取得了战绩。他对内改革,减少赋税和冗余,让百姓休养生息。当时的后周政治清明,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。史学史称赞柴荣是,神武雄略的英主。

只可惜天不予寿。柴荣在位六年,太多事还没来得及做,39岁就去世了。他留下了孤儿寡母,权力转移到了宰相范质王溥等人手里。

这时前线传来紧急军情,北汉和辽国联合南侵。于是,范质等调赵匡胤出征。

没想到,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,并率军回朝。

历史上大多宰相,在巨大压力下的第一反应,不是反抗而是投降

面对赵匡胤部将的威胁,范质等人傻眼了。王溥率先走下台阶,向赵匡胤磕头。范质只好也跟着磕头。当天,这些宰相亲手扶着赵匡胤,送他坐上宝座。越匡胤身着黄袍,就在祟元殿,举行了禅让大典,将皇位继承了过来。

赵匡胤急不可耐的要上位,丑态百出,让人看不下去。那些平时风度翩翩、讨论天下大事,差点帮柴荣统一天下的宰相们,关键时刻竟然软弱、顺从到这种地步,也让人目瞪口呆。

3,后赵开国皇帝石勒,出身奴隶,百战成功。他曾经遇到过十分艰难的时刻。

公元312年,石勒囤兵葛陂,准备进攻东晋。没想到,出师不利,一连遭遇了3个月的降雨。石勒的士兵都是北方人,无法适应这种天气,再加上瘟疫流行,军队死亡大半。

石勒召集高层商议出路,右长史习膺建议,向东晋投降。通过向晋元帝司马睿赎罪的方式,来换取东晋大将纪瞻退兵。

石勒听了,脸色大变,但他想不出更好的办法。他痛苦极了,只能长长的叹息。

直到张宾向石勒献出经略天下的对策,他才转忧为喜。张宾认为,东晋早被吓破了胆,根本不敢追击石勒的军队。所以,石勒只要率军北上,以襄国或邢台为根据地,就可以建功立业。

历史上大多宰相,在巨大压力下的第一反应,不是反抗而是投降

石勒接受了张宾的建议,他斥责习膺,你辅佐我,应该帮我完成目标,怎么突然劝我投降呢?你有这种念头,就该斩首。但我知道你一向胆小,所以就饶恕你。

这里必须要说明一下,石勒名义受汉赵约束,接受了镇东大将军的职位,但实质上是一股独立的武装。他的右长史,事实上就是他的副手。类似于独立政权下的宰相职位。正因为如此,石勒听到习膺劝他投降别人的时候,完全无法接受。

那么,习膺为何会出这种主意呢?那也是有原因的。

1),石勒的军队,随时可能瓦解。

石勒当时惨到什么程度,历史书没有更多细节。但在历史在记载石勒后面进一步的军事行动时,有所提及。比如,《资治通鉴》中说,石勒听从张宾的建议北上时,周边居民清壁坚野,军中饥荒严重,士兵争相吞吃尸体。

历史上军队到了这种地步,那都是重大变故即将发生的时刻。习膺很清楚石勒撑不下去了,光嘴上强硬没意义。

2)石勒进退不得。

当时,3个月的降雨,不但让士兵死亡大半,还把军营都给淹了。而在前方,西晋纪瞻率领大军在城中以逸待劳,随时可以灭掉已经瘫痪的石勒军队。

而后方,石勒所效忠的汉赵政权,对他充满了猜忌,巴不得他陷入困境,或者在各方争斗中被消灭。石勒不但得不到援助,还不断被督促继续进攻。

3)石勒曾在战争中灭掉西晋最后一支正规军10万人。几十位王公大臣,被他杀害。和西晋同出一脉的东晋,对他恨之入骨。他长久的征战,中原地区把他视为仇敌的人太多。他就算想乞求别人的怜悯,也难以得到宽恕。

看起来,石勒当时几乎是走投无路了,所以他的副手才劝他投降。他如果这么选择了,那就没有后来一统北方的辉煌成就了。

历史上大多宰相,在巨大压力下的第一反应,不是反抗而是投降

在这种艰难的时刻,石勒挺了过来。这件事也让人更加看清了,谋士,宰相,难以担当大任。阻碍他们成功的,往往不是才能问题,而是不够坚韧。

有些人可能觉得,那是因为谋士,宰相手中一般没有兵权啊,这怪不得他们。

其实,很多出类拔萃、手握重兵的将军们在紧要关头,表现的也不比谋士和宰相更好。

公元907年,南吴发生政变。权臣张颢、徐温,借口兵谏,杀死君主杨渥身边亲信,掌握大权。公元908年,张颢再次派兵闯入寝宫,击斩杨渥。

事后,张颢召集文武官员,试图强迫大家拥立自己为新主。张颢命令武士就在公堂两旁夹道而立,刀出鞘,弓上弦。所有的将领都必须把卫士留下,然后才能进入王府大厅。张颢声色俱厉的责问那些将军:大王已死,该由谁来主持军务?

将军们全都吓破胆,没人敢回话。

当时,身为幕僚的严可求,神态自若的表示,非张颢本人不可,但这样操之过急。他向张颢解释道,如今四方领兵大将,都曾经是与先王地位相同的人。他们怎么可能屈居于你之下呢?强行上位,只会引发大乱。不如拥立幼主,并且辅佐他,那将军们谁敢不从!

张颢沉默了很久,眼看自己得不到支持,他只好接受了建议。于是,年仅12岁的杨隆演,被立为新主。

历史上大多宰相,在巨大压力下的第一反应,不是反抗而是投降

事后,副都统朱瑾亲自去拜访严可求。他感慨的说,我十六七岁就征战在沙场上。面对强敌,我都勇敢的冲锋陷阵,从来不知道什么叫害怕。但是今天,面对张颢,我汗流浃背。你却敢于当面冲撞,并让他折服。我今天才知道,自己不过是匹夫之勇。

要知道,那个时代,朱瑾率领的骑兵,名振天下。他尚且如此,别的将军可想而知。

将军在挑战面前容易恐慌,普通士卒更是如此。

汉赵末代皇帝刘曜,曾经御驾亲征,却不幸打了败仗。他失败之后,军事上并未完全垮掉。但他的军队,全都吓破了胆,军队连续发生夜惊。也就是在半夜时分,军队因为草木皆兵,以为遇到敌人,吓得连续逃跑。逃跑现象如此严重,以至于刘曜完全控制不住,最后只能跟着大家一起逃跑。最后,皇帝带领的这只大军在未遭到任何打击的情况下,溃散了。

所以说,从宰相,将军,到普通人,真正具备非凡勇气的人,是极少的。

那些经历磨难的英雄和领袖们,深深的懂得,大多数人内心深处都是充满恐惧的,他们一有机会就忍不住的想逃跑。

所以,英雄和领袖们对自己人和对手,就采取了两个看起来极不合情理、但却充满了智慧的策略。

1)针对自己人,大战之前,先取得小胜,从而巩固军心。

不管道理讲的多好,军队在强敌面前就是控制不住会害怕。你越是劝说要冷静,他们越是恐惧不安。这种情况之下,不管多少高明的策略,都失去了意义。

所以,英雄会带兵先打击敌人侧翼,取得一个小胜。这样,就削弱了敌人的外围,让敌人不得不分散分力处处布防。更重要的是,看到了胜利,胆小的士兵也不再害怕,开始相信自己的军队,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。

包括唐太宗李世民这样用兵如神的人物,用3500玄甲军与窦建德的10万大军对峙时,也是采取这样的策略。取得初胜,李世民才能坚守城池,与窦建德消耗,并最终等来了战机。

历史上大多宰相,在巨大压力下的第一反应,不是反抗而是投降

2)带少许兵力,直入对手大营,当场斩杀对方主帅,收编他的全部军队。

李自成在对付罗汝才时,就是如此。

罗汝才狡猾善战,足智多谋,有着曹操之称。正常情况下,李自成是极难搞定这支军队的。李自成当时采取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。

李自成率领百名骑兵,拜访罗汝才营寨,降低了其警惕。在罗汝才还未反应过来之前,李自成直接闯入其大寨,当场处决罗汝才。

罗汝才的心腹人员,见到木已成舟,无可奈何,只能接受现实。于是,整支大军没有发生大战,就被完全收编。

李自成能做到这一点,除了他本人非常骁勇,在义军中威望很高,还因为他深刻的洞悉了人性。

他明白,大多数人突然遇到变故,仓猝之间完全失去了思考能力。这时候用强力威慑,再加以诱导,整个群体都会像羊群一样,被人带到提前设计好的方向。

如果不是这样的话,李自成别说收编这支大军。恐怕活着走出军营,都成了问题。

历史上大多宰相,在巨大压力下的第一反应,不是反抗而是投降

不过这样敢想敢干的英雄,实在太少了。有一些领袖,他自己做不到,但内心又羡慕那些真正的英雄。他不敢去采取真正的行动,却敢于沽名钓誉,欺骗天下,让大众拥护自己。

今天南美国家阿根廷的总统米莱,就是这样的人物。

米莱经常斥责权贵,为人民发声。他在媒体上的形象是金刚狼,他被不少阿根廷人视作国家的救星。米莱在世界上,也一再受人热捧。

但只要仔细观察米莱的行为,就会发现他内心深处,软弱胆怯到了极点。

在国内,他根本不敢执行任何有实质意义上的变革。他采取的措施,听起来豪气冲天,但却是在讨好外国资本,让阿根廷未来的前景更加渺茫。

历史上大多宰相,在巨大压力下的第一反应,不是反抗而是投降

在国外,他打着正义旗号指责一个又一个的国家,试图把自己摆在道德高地。但同时,他又千方百计讨好美国,甚至平白无故的跑到以色列,在哭墙面前痛哭流涕。说白了,在严厉话语的背后,他还是在幻想自己能得到美国和以色列的欢心,从而讨得一点残羹冷炙。就连他指责别国的话,也是在重复美国和以色列的论调。

好笑的是,美以并不觉得他有什么价值,对于他的卖好,一直都懒得接招。

要知道,不管任何一个国家的崛起,都必须有勇气,做出艰苦的牺牲,落实真正的目标。这一点,在任何制度下,都是无可回避的。而米莱只是一个小丑,无法带领阿根廷人民来完成这种重任。阿根廷有首举世闻名的歌曲,《阿根廷别为我哭泣》。不敢面对问题的阿根廷总统和人民,注定了还会继续为自己哭泣。


版权声明: 本站涵盖的内容、图片、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,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。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!谢谢大家!